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中國利用外資逆勢增長。如無特殊情況,預計2021年全年吸收外資將實現兩位數增長,能夠實現全年穩外資目標。
為了進一步促進投資便利化,2022年1月1日,《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正式施行,這是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連續第五年縮減。
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在2021年11月18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持續恢復,在產業配套、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營商環境等方面仍具有綜合競爭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外商在華投資預期和信心穩定。
商務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中國吸收外資實現較快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突出。其中,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0.4萬家,實際使用外資6989億美元,較“十二五”時期分別增長61.8%和10.4%。截至2020年底,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104萬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2.4萬億美元。
另外,全球占比大幅提高。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占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從 2015年的6.7%提升至 2020年的15%,2017年至2020年連續四年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
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跨國投資規模大幅下降34.7%,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金額僅9988.9億美元,而中國實現逆勢增長,占全球比重達15%,居世界第二,連續2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規模增長的同時,中國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快速增長成為一大亮點。
束玨婷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2021年1~10月,中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52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3%。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3.7%。
商務部此前印發的《“十四五”商務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吸收外資的主要預期性指標是,5年累計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7000億美元。到2025年,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占比提升到30%。
聯合國和貿易發展組織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2021》顯示,亞洲地區的并購活動十分強勁,增長了39%,達到730億美元,尤其體現在技術、金融服務和消費品領域。2020年,中國的FDI加速,尤其在科技相關行業表現明顯,其中,高科技行業的FDI(硬件、軟件、電子商務和研發)增長了11%。并購交易額增長了97%(達到19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信息和通信技術(ICT)和制藥行業。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此前告訴財經,除了大型的跨國企業,接下來還將有更多海外的中小企業進入中國。加速流入中國的外資不僅僅是高端制造業,還有金融業、創新科技產業、健康養老產業以及教育文化產業等。
負面清單連續第5年縮減
持續加大引資力度、優化營商環境的中國,成為外資越來越青睞的目的地之一。
為了促進投資便利化,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行業數量,取消重點行業的外商投資限制,修改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2020年,我國連續4年修訂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減少近三分之二。
2021年12月27日,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與2020年版相比,2021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縮短了長度,完善了管理制度,提高了精準度。和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至31條、27條,壓減比例分別為6.1%、10%。
2021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主要有四方面的變化:進一步深化制造業開放,自貿試驗區探索放寬服務業準入,提高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精準度,優化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管理。
其中,通過近5年的過渡期,汽車制造領域的開放計劃一步步落實,也進一步深化了市場化競爭。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1~10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占全球份額的51%,其中10月高達61%,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占世界新能源車的比例為57%。因此,擴大開放短期內對市場格局影響不大,長期看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車的強勢增長則將獲得更具優勢的市場地位。
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認為,在當前全球產業鏈供需緊張、產業和技術轉型步伐加快、制造業發展格局面臨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中國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空間將促進國內制造業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擴大對外資的吸引力,更好滿足國內產品需求和品質提升。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副研究員趙靜提出,未來應持續擴大市場準入,落實好新版負面清單,進一步清理負面清單之外的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吸引更多的外資高端制造業項目落地。同時,推動降低外資研發中心享受政策門檻,引導外商加大在華科技創新投入。
轉自:財經